黃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黃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產(chǎn)生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包括黃曲霉毒素B1、B2、M1、M2等二十多種。其中,黃曲霉毒素B1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最常見,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氰化鉀是人們熟知的劇毒物,沾上一點就可能喪命,而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它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一次性大量攝入,可發(fā)生急性中毒,出現(xiàn)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微量持續(xù)攝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長障礙,引起纖維性病變,誘發(fā)肝癌、胃癌、腎癌、直腸癌等,還可能導致畸胎。
在溫度25℃~32℃、相對濕度80%~90%的環(huán)境中,黃曲霉菌能很快分泌毒素。因此,它在溫度高又非常潮濕的南方地區(qū)更常見。黃曲霉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最喜歡“住”在碳水化合物豐富的種子內(nèi),比如谷物、油料作物和堅果等,其中最易受污染的農(nóng)作物是玉米、花生、核桃和棉籽,其次為大米、小麥和豆類等。自制發(fā)酵食品和食用油中也曾發(fā)現(xiàn)黃曲霉毒素,被污染的多為壓榨花生油。如果黃曲霉毒素B1經(jīng)飼料進入牛的體內(nèi),會轉化為黃曲霉毒素M1,并存在于牛的乳汁中,導致用其加工的奶及奶制品中出現(xiàn)黃曲霉毒素M1污染,但其毒性程度比B1小得多。黃曲霉毒素的“生命力”極強,非常耐熱,即使用100℃的溫度滅菌20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將其徹底去除。它還不易溶解在水中,一般的烹調(diào)加工不能將其破壞。不過,如果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jié),記住下面這個“三字經(jīng)”,就能有效避免危害。
一是“小心選”:不要購買包裝已破損、不清潔或發(fā)霉的食物;堅果類食品應盡量選擇小包裝;盡量不要買小作坊自榨油。
二是“干燥藏”:盡可能不要囤積食品;食物最好放在低溫、通風、干燥處;花生、核桃等最好買帶殼的,曬干后用保鮮盒等密閉儲存。
三是“認真洗”:黃曲霉毒素多存在于籽粒的表面,烹飪花生、玉米等食物前要淘洗干凈,搓洗可去除糧食表面附著的毒素;筷子、菜板等廚具的裂紋中容易藏匿食物殘渣,讓黃曲霉菌有機可乘,因此清洗時應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洗后要瀝一下水,放在干燥、通風處晾干;筷子要頭朝上放,菜板可懸掛或立起來,不要貼墻放置或平放在臺面上,每次使用前最好再用流水沖洗一次。
四是“科學吃”:平時吃到霉變的堅果零食一定不要偷懶,要吐掉再用清水漱口;堅果、大米等出現(xiàn)輕微變黃甚至發(fā)黑、味苦、皺皮等情況,一定要扔掉;生花生最好先用水浸泡、漂洗,再煮熟吃;人們平時最常吃的油炸花生米,應吃多少炸多少,不宜久存;平時可多吃些新鮮的綠葉蔬菜,研究證明,葉綠素等植物化學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黃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