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以“白幼瘦”為主流審美的時代,肥胖卻在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盛行”。甚至有坊間戲謔稱 “三人行,必有一胖”。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定義,超重和肥胖是可損害健康的異?;蜻^量脂肪累積。成人通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進行超重和肥胖的定義。其中,WHO對成人超重的定義為BMI≥25 kg/m2,肥胖為BMI≥30 kg/m2。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許多嚴重疾病(包括心臟疾病、代謝綜合征甚至中風等)的重要風險因素。也有許多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評估了肥胖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對包括3000多萬人在內的230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發(fā)現,肥胖和超重都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盡管如此,但仍有一些研究得出結論,BMI升高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這種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
近期,來自美國馬歇爾大學的學者在i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氧化劑放大循環(huán)的研究,結果揭示了脂肪細胞在認知能力下降和神經變性中的作用。
該研究表明,脂肪細胞控制著大腦功能的系統(tǒng)反應,導致小鼠的記憶和認知能力受損。Na,K-ATPase(鈉鉀泵)激活影響了脂肪細胞以及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和認知有關的部分)中重要蛋白標記物的表達,這會惡化大腦功能并導致神經退化。靶向脂肪細胞以拮抗鈉鉀泵則可以改善神經退行性表現。
論文的主要作者、馬歇爾大學Joan C. Edwards醫(yī)學院教授兼院長Joseph I Shapiro醫(yī)學博士說:“我們旨在證明Na,K-ATPase信號傳導,特別是在脂肪細胞中,在誘發(fā)大腦特定區(qū)域的改變中發(fā)揮核心作用。其中最明顯的是在海馬體,后者對記憶和認知功能至關重要?!?
那么,肥胖是否真的會影響大腦的記憶儲備甚至認知么?2019年,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yī)學中心放射科的專家發(fā)表在影像學頂級期刊Radiology上的研究給出了答案。
研究人員在普通人群的樣本中,通過MRI評估肥胖與大腦結構——全腦和局部大腦體積,以及腦白質結構之間的關聯。2014.03-2018.01期間,納入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前瞻性觀察研究中的12087名參與者(52.8%為女性;平均年齡62歲;平均BMI為26.6 ± 4.4 kg/m2),所有參與者接受了3.0T多模態(tài)(即3DT1與DTI)腦成像。總體脂肪(TBF)的百分比由身體阻抗評估。
結果顯示,男性的平均總體脂肪(TBF)為24.4% ± 5.5,女性的平均總體脂肪(TBF)為35.5% ± 6.5。在男性中,TBF與除杏仁核體積以外的所有皮質下灰質(神經元所在的位置,包括丘腦、尾狀核、殼核、球狀蒼白質、海馬和伏隔核)體積呈負相關。而在女性中,TBF僅與蒼白球體積呈負相關。
同時,不論女性還是男性,TBF與全腦FA呈正相關(TBF的每變化1SD,全腦FA的變化分別為0.05 vs 0.07)。在女性中,TBF與全腦MD呈負相關(TBF每發(fā)生1SD變化,全腦MD -0.07SD)。
由此可見,肥胖不僅會導致皮質下灰質體積減少,同時會損傷腦白質微結構,可謂“雙重打擊”。
那么,脂肪真的十惡不赦么?其實也并不如此,正如大家都對膽固醇有好壞之分有所了解,同樣,我們也要辯證看待脂肪,懂得區(qū)分“好的脂肪”和“壞的脂肪”。
以往我們都知道,人體內存在棕色和白色兩種脂肪。白色脂肪堆積在皮下,負責儲存多余熱量;棕色脂肪則負責分解引發(fā)肥胖的白色脂肪,將后者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熱量,本身不儲存熱量。其中,哺乳動物大多數脂肪細胞都屬于白色脂肪,小動物和人類新生兒有大量棕色脂肪,后者擁有大量線粒體,比白色脂肪更能高效地消耗能量物質產生熱量。
因此在2020年,發(fā)表在《科學·轉化醫(y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的研究認為,一個潛在的肥胖治療方法就是將未完全發(fā)育為人類白色脂肪的階段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沒錯,就是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殊榮的“魔剪”)進行基因改造成棕色脂肪,然后將棕色樣脂肪細胞進行移植,從而促進能量消耗。
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來自美國奧古斯塔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科學的專家在動物實驗中證實,米色脂肪——一種新型的脂肪,在保護大腦不受癡呆影響中必不可少。米色脂肪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功能,并能在兩者之間轉換,而且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成年人體中的棕色脂肪與這種脂肪十分類似。
Stranahan AM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fā)現,在 “梨型”身材的人皮下脂肪中,與白色脂肪細胞混合在一起的米色脂肪細胞介導了皮下脂肪對大腦的保護。
“梨型”身材指的是外周型肥胖,脂肪多堆積在臀部和腿部;“蘋果型”身材指的是中心型肥胖,脂肪多分布在腹部。其中前者多見于女性,后者多見于男性。這兩種身材的形成與激素、遺傳、種族、性別和年齡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在易患疾病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差異。例如“蘋果型”身材因為脂肪多堆積在腹部,所以易患高血壓、冠心病、2型糖尿病、中風甚至是認知功能下降。
缺乏功能性米色脂肪的小鼠在高脂飲食的情況下表現出腦內小膠質細胞(炎癥細胞)激活和加速認知功能障礙,而皮下脂肪移植則可以通過米色脂肪依賴的機制保護小鼠的慢性肥胖。同時,米色脂肪細胞在移植后可恢復海馬的突觸可塑性,上述作用需要抗炎細胞因子IL-4的介導。
為此,該研究結果證明,米色脂肪細胞或脂肪細胞對于皮下脂肪的神經保護和抗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連脂肪細胞都對腦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怎么吃才是最好的呢?在這里隆重向大家介紹一種新型健康飲食方案——MIND飲食。
2019,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發(fā)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志上的研究調查了1220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12年中的飲食情況,并記錄和評估了其認知能力。結果顯示,堅持MIND飲食模式的人患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癥的風險下降了53%(OR = 0.47,95% CI 0.24-0.91),而對于只是一定程度參照這種飲食方案的參與者來說,這種風險也降低了35%!
最后,在此也奉上MIND飲食食譜中包含有15種食物,包括10種“健腦食物”——綠葉蔬菜、其它蔬菜、堅果、漿果、豆類、全谷類、魚、家禽、橄欖油和葡萄酒,以及五種不健康食物包括紅肉、黃油和人造黃油、奶酪、糕點和甜食、油炸食品或者快餐。而想要大腦健康的簡單做法就是盡量選擇“健腦食物”而避免不健康的食物。
綜上,身體中的脂肪細胞對認知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要老來不糊涂,我們必須要增加體內的“好脂肪”比例,而健康的飲食選擇是我們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佳途徑。